電影:搖滾太空人 (Rocketman)
類型:傳記、音樂
發行年份:2019
**以下內容含有劇透**
近年,以歌舞為題材的電影大行其道,先是星聲夢裡人(La La Land)拿下2016年奧斯卡的各個得獎及最佳電影。2018年,以皇后樂隊(Queen)的主唱費迪·墨格利(Freddie Mercury)為主題的音樂傳記波希米亞狂想曲(Bohemian Rhapsody)更是票房大賣, 贏盡各界掌聲,當中的歌曲 Bohemian Rhapsody、We Will Rock You 及 We Are The Champion 等在電影熱播後引起一鼓熱潮,令不少樂迷再度沈醉於樂隊的音樂作品,主演雷米.馬利克(Remi Malek)更獲得當年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,當之無愧。
2019,一部新的音樂傳記再次登上大屏幕,而這次的主角則是英國歌手艾爾頓.強(Elton John)。
搖滾太空人講述這位英國歌手迂迴曲折的音樂人生,故事開端先講述他的童年與成長,記述他在家裏所遭受的不愉快經歷,從而帶出他一生缺乏愛的性格特徵。隨故事發展,更多的重點落在音樂事業的進程,及其與身邊同伴包括合作無間的填詞人密友伯尼(Bernie)、以及他的第一任男友兼音樂經紀人約翰的故事,後期的艾爾頓.強 自甘墜落,開結酗酒,甚至沉淪毒海,最終某天下定決心,戒毒再登舞台。
搖滾太空人上映之際,筆者身處英國曼徹斯特,大街小巷有著不少關於電影的宣傳廣告。老實說,作為九十後的我對艾爾頓.強 的了解並不多,初聞這套歌手也是因為這位歌手曾在電影皇家特工友情客串,而皇家特工的男主角泰隆.艾格頓(Taron Egerton)剛好也是搖滾太空人的男主角,才對電影產生興趣。
電影裡的歌曲,很多我都沒有聽過,有不少歌曲都由電影的班底翻唱,加上編舞及表演,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。本人雖非為艾爾頓.強 的歌迷,但也明白到他的音樂動人之處,很真摯,很觸動人心,尤其是朋友伯尼搬到艾爾頓家裡一同創作之時,艾爾頓為Your Song一詞譜上一曲並在家裡彈奏演唱的一幕,十分打動人心。
// Anyway, the thing is, what I really mean Yours are the sweetest eyes I've ever seen //
艾爾頓.強 與 費迪·墨格利 分別都是英國著名的歌手,影響力不容置疑,兩位的故事都分別被拍成電影,但論電影的影響力,卻相差甚遠,又到底是什麼原因?
一、皇后樂隊和艾爾頓.強的粉絲群不同,影響力固然有所分別。全盛時期的皇后樂隊,歌迷散佈全球,即使在亞洲等的非英語地區亦有大量的歌迷,就連筆者的媽媽都認識他們的街知巷聞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,而艾爾頓.強 的粉絲群則主要集中在英語國家,華語地區對他的認知較少,故此亦較少人被吸引到戲院觀賞這套電影。
二、波希米亞狂想曲提供的是一個如演唱會般的感官享受,而搖滾太空人更著重是故事情節的發展及歌舞效果。波希米亞狂想曲加插並還原了不少樂隊的演出,當中Live Aid演唱會的篇幅更長達二十分鐘,在戲院觀賞的時候無疑給人一種置身演唱會現場的感覺,讓人有一看再看的衝動,甚至有些場次更是指定為 Sing Along的場次,讓歌迷在戲院一邊觀賞,一邊熱唱樂隊的經典歌曲,這般史詩式的感官享受在票房上當然能有更大的成果。有別與波希米亞狂想曲所強調的感官享受及高質素的還原演出,搖滾太空人放了更多的時間於敘事手法及新編排的歌舞,不少場景都以歌舞作連接,轉換場景,新編排的歌舞亦帶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,但同時亦少了一種大眾對場景的熟識,較難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由此可見,搖滾太空人在云云歌舞劇中保留著一定的獨特性,它並非只為歌迷而拍,沒有太多華麗的舞台效果,有的更多是來自故事的真摯及內心獨白。
而故事的敘事手法與電影阿甘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,兩者均以主角中晚年開場引入故事。阿甘正傳的第一幕,本人坐在巴士站旁等候巴士,再向旁邊的路人搭話,開始訴說着他的故事;而搖滾太空人的第一幕,能看到主角穿着一向華麗浮誇的舞台裝,步入戒毒康復中心的分享會環節,向其他康復者袒露自己歷年來的心聲,過渡到童年的故事。
電影把主角歷年來的故事穿插在這個分享會的環節,主角在座談會先後分享自己的童年、對音樂的啟蒙、發展,以至後來發展的音樂事業。每個階段的故事完結,都總會回到座談會的一幕,再插敘到另一個故事,這確實與阿甘正傳的敘事手法相類近。不同的是,搖滾太空人是一部音樂傳記,故此音樂的部分亦散落在不同階段的故事,部份甚至加入歌舞,配合主題。
這種敘事的手法,在普通電影,尤其是個人傳記電影中十分普遍,但當加入音樂及舞蹈的元素後,卻令人有一種摸不着頭腦來的感覺。場景轉換變動不斷,加上插敘的時空交錯,令觀眾略感眼花撩亂,有時會無法掌握、無從適應電影中的節奏及其時間點,但這亦是這電影的獨特之處,尤其是艾爾頓.強 自殺送院後的歌舞部分更是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。
這電影具一定的前瞻性,不但涵蓋了不同的主題,亦帶來了一點對社會批判、令人思考的空間。以下將略述一些這電影所涵蓋的範疇及主題,及所帶給觀眾的思考。
就如波希米亞狂想曲,搖滾太空人涵蓋了同性戀的議題,劇中艾爾頓.強 與 費迪·墨格利 都一樣為同性戀者,他們在感情路上都不盡人意,因為職業的原因,不少接近他們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既有的財力,貪傲虛榮,而非真正愛他們,於是他們迷失自我,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。艾爾頓.強 在泳池派對自殺的一幕,更令我回想起大享小傳 (The Great Gatsby) 裡主角在泳池旁被殺的場景,觀眾看著,心中的無力感由然而生,這完美展現了劇中的另一主題—墜落,將劇程的緊湊推到最高的位置。
搖滾太空人的另一大主題是關於接納自我及自愛,用英文來說可以說是 embracing oneself。接近劇終,我們回到了艾爾頓.強 在戒毒康復中心的一幕,與以往的場景不同,這次的房間內較昏暗,只有少量燈光投射到人物身上及座位圈內的中心,營造出一個較緊湊、逼人的氣氛。這次,是一場對主角而言十分重要的對峙 (confrontation) ,艾爾頓.強 面對他的家人、朋友、愛侶,一些一直只會否定他的人,及一些一直默默支持他的人,而這次艾爾頓.強 不再懦弱,不再回避,而是直接抗衝,他從容不迫地逐一反擊了來自他父親及情人對他的批評,經歷了大是大非的他,他已不再介懷別人對他的看法,他的內心漸漸找到了平靜。
// You just need to remember who you are and be okay with it //
友人伯尼.陶平 (Bernie Taupin) 對他說了這麼一句,提醒艾爾頓.強 他的身份,他的價值,他的意義。
他有兩個身份,兩個名字,分別是他的藝名 Elton Hercules John 與 他的本名 Reggie Dwight 。他費盡心思,想要擺脫他的原有的身份,一個在缺乏愛的環境下成長的自己,決心成為Elton John,一個不甘平凡,受萬千寵愛在一身的藝人,但與此同時,他開始迷失了自我,在兩個身份之中搖擺不定,即使成為了萬人敬仰的歌手,但他依舊缺乏愛,全因他從來都沒有好好愛自己,只是一直要求別人無條件地愛他。他對他父親始終沒給過他一個懷抱的事一直耿耿於懷,對情人約翰的不瞅不睬更是心有不忿,漸漸他開始否定自己的價值,否定對自己的愛,成為一個連自己也陌生的人,甚至嘗試走上絕路。試問一個連自己又不愛的人,又怎能讓別人愛他,珍惜他?
故事的最後,飾演他童年的演員回到了那康復中心的房間,問他真正的身份到底是誰,而這次,他回答道 'I've been Reggie Dwight for years' 。他終於也接受了他的真正身份,接納了他的過往、他的背景、他的故事。
他擁抱了過去的自己。
搖滾太空人在香港的票房或影響力上都不如其他的音樂傳記電影,可能是因為宣傳不多,加上香港人對這位歌手的認識也不深,但它的故事和結局卻令人為之動容。它帶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意義,讓我們明白到自愛的重要,就算別人不愛我,我也要好好愛自己,接納自己一切,不論優點缺點,我就是我。與其努力營造一個「理想我」,費盡心思經營一個構建出來的形象,倒不如認清自己,接納「真實我」,再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。
切勿讓別人否定自己,也別讓自己否定自己。
最後送上電影的結尾曲 I'm Still Standing 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