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二零年六月
最近為相機添置了個新鏡頭,新鏡頭到手,便馬上為相機換上,到自己的社區隨處拍拍照。
六月的香港,天氣變幻莫測,在長安巴士總站,步行至青衣東北公園,短短十分鐘的路程,足以讓我汗流浹背,幸好拍照當天有雲,不至於烈日當空,才能喘過氣來。
學校因應疫情分階段復課,六月之初,小學生仍在停課階段,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到公園玩耍,部分的兒童玩樂設施被圍封了,所以大家似乎都自備了自家的小玩意,或踏踏單車,或與朋友耍鬧、到處追逐。
走到海傍的部分,有不少人坐在樹木旁的長椅乘涼、傾天,有小朋友在不斷地來回踏著單車,也有人脫下了口罩沿海濱長廊跑步運動,疫情改善後的青衣,帶著半分的的寫意。
青衣東北公園與我住的地方不近,平日很少來這裡,加上夏日炎炎,有空也倒不如留在家中或到咖啡店坐坐,因此,我對東北公園的認知不深。這天來到,順路圍繞公園走一圈,好好觀察一下這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和設施。
公園落成十年,大部分的設施保存良好,即便當日天氣有點炎熱,亦有不少人在單車徑踏單車,因為限聚令的緣故,其他運動場地如籃球場及門球場都關閉了,只有少數人在滑板場內練習滑板,疫情當下加上天氣炎熱,這樣的使用率已算不錯,看來大家都有好好使用這公共空間放鬆身心。
住在青衣二十多年,在這裡長大,上學,生活,但對這社區的認知還算不上深,對青衣的地理和歷史,也只是略知一二,說起來也真不好意思,自從在Facebook讚好了青衣島民這個專頁,閱讀他們的文章,才慢慢增知了對這個社區的認識。
作為一個青衣島民(但筆者並非該專頁的人),很樂見自己社區的連繫漸增,一個以社區為單位的網絡漸漸成形,這網絡內,有來自不同屋苑的人,有不同年齡層的人,有不同興趣的人,但這些人都因為「青衣」而聯繫起來,每每在Facebook看見有新的社區活動(日落團、單車遊等)都感到尤其鼓舞,不少活動如青衣公園觀鳥團、單車流動茶檔更顛覆傳統,加入創新、保育的元素,在社區內推廣可持續發展。這些活動將不同背景的人連繫起來,讓他們能在這個小社區裡各司其職,環保人士推廣環保工作;社區工作人士積極籌辦社區活動,善於落筆行文的人則負責出版地區報,各展所長。
在社運及疫情的影響下,青衣這社區網絡盡顯其鄰里互助功能,由即時「青衣島」新聞直播到島民的口罩轉贈計劃,島民同舟共濟,共度時艱,鄰里互助精神可謂表露無違,實在是一方有難,百方支援。
留言